一提展销会,总有人把它和“大集”混为一谈——不就是摆上货、扯开嗓子卖嘛。可真在里头转上两天就知道,它比大集多了层“门道”:不光是把东西摆出来卖,还得让买的人看清“这东西好在哪”,让卖的人摸透“谁会买这东西”。那些搭着帐篷的展位、贴着海报的展板,说到底是给“买卖”搭的戏台,台上得有真东西,还得有会“说戏”的人。
先得说它怎么帮“卖的人”找门路。有回在城郊的农产品展销会转,见个老农蹲在展位前犯愁——他的红薯长得周正,可旁边展位的红薯摆得花哨,还贴了“蜜薯”的标签,没人往他这挪脚。展销会的联络员路过,蹲下来跟他聊:“你这红薯是沙土地种的吧?煮着是不是起沙?”老农点头,联络员就帮他在牌子上添了句“沙土地种植,煮食起沙”,又找了个小锅,现场煮了几个切开。没半小时,展位前就围了人,有人尝了说“比蜜薯糯”,一袋子一袋子地买。这就是展销会的妙处:它不光给个地方摆货,还能帮小商户把“自家东西的好”说透——不用学那些花哨的营销词,把“怎么种的”“怎么用的”讲实在了,就有人认。
也得说它怎么帮“买的人”挑实在。超市里的东西摆得整齐,可你不知道那袋小米是不是今年新收的,那瓶辣酱是不是真没放防腐剂。展销会不一样,好多展位能“眼见为实”。有次在食品展销会看个酱菜摊,老板不光摆着瓶装的酱菜,还把腌菜的坛子搬来了,玻璃盖一掀,里头的黄瓜、萝卜透着清亮,旁边摆着盐、醋的包装袋,都是常见的牌子。有阿姨问“是不是放了色素”,老板直接拿根没腌的黄瓜,泡在旁边的调味汁里:“您看,泡半小时就这色,不用添别的。”阿姨们看了踏实,你一瓶我一瓶地买。还有回见个农具展销会,有商户把锄头、镰刀摆在水泥地上,让逛的老农拿起来试:“使劲抡,断了算我的。”老农们试得满意,买的时候也不磨叽——展销会的“当场试、当场看”,比广告上的“质量保证”管用多了。
它还能攒出“新买卖”。不光是零售,展位间的商户也能搭上话。去年在一个手作展销会,做木梳的姑娘跟做布艺的大姐聊上了:姑娘说木梳手柄光溜溜的,想加点装饰;大姐说她做的布花没地方安。俩人凑一块儿琢磨,给木梳手柄缠上布艺花边,结果那批“布艺木梳”成了展会爆款,后来还长期合作了。还有次在建材展销会,卖瓷砖的老板被隔壁卖防水涂料的拉住了:“你家瓷砖贴墙上,是不是总有人嫌缝里渗水?我这涂料能填缝。”俩人当场在展台上试,瓷砖贴好灌上涂料,泼水真不漏,后来就一起给装修公司推“瓷砖+涂料”的套餐。展销会就像个“临时集市”,把相关的人凑在一块儿,不用刻意牵线,你有啥缺的,他有啥余的,聊着聊着就有了新主意。
但展销会也怕“糊弄事”。有次去个小商品展销会,转了一圈就没了兴致:好多展位卖的都是超市里常见的零食、日用品,价格没便宜多少,包装倒印得花里胡哨。有个摊主见人就塞传单,说“厂家直销”,问他厂子在哪,支支吾吾说不上来。逛的人也精明,拿了传单看看就走,没几个人买。这就是没懂展销会的本分:它得有“稀罕劲”,要么是本地少见的特产,要么是商户自己做的手艺活,哪怕是普通东西,也得有个“为啥在这卖”的由头——是新出的款式,还是能现场试、现场改,总得让人觉得“来这一趟不白来”。
说到底,展销会是个“实在的媒介”。它不像网店隔着屏幕,也不像大商场隔着柜台,就是卖的人和买的人站在一个展位前,东西摆着,话聊着,合适就买,不合适就散。上次在一个展销会闭馆时,见个卖豆腐的大爷数着钱笑,旁边买豆腐的阿姨还回头问:“明天还来不?我带邻居来买。”大爷应着“来,给你留新鲜的”——那瞬间觉得,展销会的热闹不在展台多花哨,就在这几句实在话里。
现在线上买东西方便了,可展销会还没过时。大概是因为人总愿意“亲眼看看、亲手摸摸”,卖东西的也愿意“当面说说自家的好”。它不用搞得多高大上,把展位摆整齐,把东西弄实在,让来的人能挑着顺心、买得踏实,就算没白办。这大概就是展销会办了这么多年的道理:它搭的不是展台,是买卖人之间的那点信任。